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_第七卷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国两晋南北朝(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卷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国两晋南北朝(3) (第1/14页)

    第七卷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国两晋南北朝(3)

    一人三反刘牢之是怎么回事?

    刘牢之,字道坚,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父刘羲曾经做过西晋的雁门太守,父亲刘建也因为勇武而担任过征虏将军。

    刘牢之从小就苦练武艺,弓马娴熟。

    谢玄出任广陵太守,大力征召江淮子弟和北方流民入伍当兵。

    刘牢之和好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等人参加了晋军。

    没过多久,谢玄就发现刘牢之不但武艺精湛,而且善于谋划,很有将才,就把刘牢之提拔为参军,让他率领前锋部队冲锋陷阵。

    由于谢玄的这支新军在对抗北方前秦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因此被人们称为“北府兵”。

    刘牢之因为战功卓著,被封为了龙骧将军、彭城内史,以功赐爵武冈县男,食邑五百户。

    公元396年,喝醉了酒的晋孝武帝被后宫的张贵人杀死,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晋安帝。

    这样一来,朝政大权全部落到了琅邪王司马道子的手中。

    司马道子一天到晚嗜酒如命,不理政事,尚书左仆射王国宝(谢安的女婿)和堂弟王绪趁机控制朝政、为所欲为。

    当时刘牢之已经被划归到了青、兖二州刺史王恭的部下。

    王恭早就看不上荒淫的司马道子和王国宝,就和荆州刺史殷仲堪合谋出兵“清君侧”。

    公元397年,王恭以诛杀王国宝为名,起兵进攻建康。

    司马道子被吓得手足无措,急忙斩杀了王国宝和王绪,王恭这才罢兵而回。

    当时刘牢之的部队是王恭的主力,可王恭却因为门第观念不大瞧得起刘牢之,这让刘牢之非常不满。

    司马道子趁机派庐江太守高素劝说刘牢之投靠自己,并许以高官厚禄。

    这件事被王恭的参军何澹之知道,密告了王恭。

    刘牢之和何澹之一向关系不好,王恭始终不敢相信何澹之的话。

    为了安抚刘牢之,王恭决定和刘牢之结拜为兄弟,并把最好的武器和最悍勇的士卒都拨给刘牢之指挥。

    这突如其来的礼遇反而让刘牢之疑心王恭要除掉自己,于是他率领部队反叛,王恭被杀。

    喜出望外的司马道子连忙重赏刘牢之,任命他为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军事。

    刘牢之第一次卖主求荣为他赢来了满堂的富贵。

    公元402年,司马道子决定与独占荆州、截断长江运输的桓玄翻脸,就派刘牢之为前军都督,讨伐桓玄。

    可刘牢之一方面怕打不过桓玄率领的荆州部队,一方面又怕自己消灭桓玄后功劳太大,成为司马道子的眼中钉,于是就停军不前。

    桓玄就派谋士何穆去劝说刘牢之,并再次用高官厚禄来收买刘牢之,希望他按兵不动,坐看桓玄和司马道子之间的战斗。

    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与部将刘裕反复劝说刘牢之不要倒向残暴的桓玄,可刘牢之就是不听,反而决定全军投奔桓玄。

    刘牢之第二次卖主求荣把他带到了危险的边缘。

    桓玄彻底消灭了司马道子的力量,攻入建康城后,就转过头来准备收拾反复无常的刘牢之。

    桓玄以征东将军、会稽太守的虚职册封刘牢之,准备剥夺刘牢之的兵权。

    这时,刘牢之才感叹说:“桓玄刚得势,就开始夺取我的兵权,怕是大祸的开始呀。”

    不甘心就范的刘牢之开始召集旧部,准备再反桓玄。

    刘牢之的参军刘袭说:“身为人臣最不该干的事情莫过于反叛,将军你先反王恭,又反司马道子,现在你还想反桓玄,一个人三次反叛,怎么可能成就大事呢。”

    说完后,刘袭就走出了大厅,刘牢之的手下也大半散去。

    刘牢之一看大势已去,只好上吊自杀。

    刘牢之的部属们收敛了刘牢之的尸体,运到丹徒安葬。

    “风声鹤唳”出自哪场战役?

    淝水之战,苻坚的前秦军队大败,秦兵拼命后退,人马乱成一堆。

    苻融骑马来约束乱军,怎么也堵不住,忙乱中被战马摔到地上,晋兵正好追到,一拥而上,把苻融砍死。

    主将一死,秦兵更是像脱了缰绳的惊马一样,四处乱奔。

    阵后的苻坚看到情况不妙,只好骑上一匹马拼命逃走,不料一支流箭飞来,正好射中他的肩膀。

    苻坚顾不得疼痛,继续催马狂奔,一直逃到淮北才喘了口气。

    晋军乘胜追击,秦兵没命地溃逃,被挤倒的、踩死的兵士漫山遍野都是。

    那些逃脱的兵士,一路上听到风声和空中的鹤鸣声(即“风声鹤唳”),也当做东晋追兵的喊杀声,吓得不敢停下来,“风声鹤唳”的故事便出在这里。

    秦兵百万,战死的不多,互相踩踏而死、逃命累死、病死的却占多数。

    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