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六章 动过手的茶叶末釉(求收藏!求推荐!) (第1/2页)
敲黑板划重点,紫金釉的还原温度虽高于茶叶末釉,但是整体的还原温度还是偏低,因此基于这一特点,器物也多是盘、碗类胎体相对较薄的小件器物为主,施釉薄且光泽度差,器物底部多施透明釉,但不清爽。 官窑器以青花书款,青花发黑蓝色,这一现象的形成是烧制瓷器过程中产生的,青花款发色时窑火温度低于钴料正常的发色温度时,钴料中的铁分子没有完全被挥发掉而形成黑蓝色,为了保紫金釉就要舍弃青花。 而为了保证茶叶末釉能够烧制成功,首先按窑室同一位置前后存在温差的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坯胎,小件器型如文房用品的印盒、水呈、水洗、香炉等,中型器物有花盆、钵缸、状罐等,大件类型主要是荸荠扁瓶,也有少量特殊类型如三羊尊等。 这些器型胎坯的厚度为常规厚度,同时可用于绘制青花。 在选好坯胎品种后,将配好的茶叶末釉放在釉缸内,此时釉水颜色呈现淡粉红色。 施釉的程序是先施器物的里面,小件器物一个人即可操作,左手将器物托在手心,右手拿水舀盛上釉水倒入器物里面,然后左手转动几下,使内壁挂满釉,器物里部施釉,只要挂匀即可,薄厚没有硬性要求,然后将多余的釉水再倒回釉缸内。 大件器物麻烦一些,如荸荠扁瓶就需要两人共同操作,一个人左手抱住瓶肚右手按住瓶颈,另一个人将釉水倒在瓶口内,抱瓶者快速转动器物,使内部挂釉,然后按住瓶口将余釉倒回釉缸,此时若不按住瓶口,在转动时瓶口有可能会脱落,就成了废品。 内釉施完后要在太阳下晾晒,晾干后再施外釉和底釉,施底釉时候要将器物倒放,将釉倒在圈足内,停留一定的时间让坯胎充分吸收釉料,保证有一定的厚度,然后将多余的釉料倒回。 施外釉时要用木板架在釉缸上面,形成一个平台,将器物放在上面,双手各拿一个碗同时将釉料往器壁上泼洒,等施釉厚度达标后再次晾晒。 施釉后修圈足,将器物倒置在辘轳车上,并让它转动,用铁制工具将圈足边沿的釉料刮干净,露出白色胎体,再修成泥鳅背状。 用毛笔蘸上钴料涂抹在白色露胎处,烧制后圈足成为黑褐色,如果是官窑器物,必须要刻款识,确定好款识的位置大小,用工具将釉刮干净,呈方块状,一般小件刻四字阴文款,中大件刻六字阴文款如“乾隆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最后再用毛笔蘸上釉料薄薄的涂抹一层,待一切就绪后,就可以装匣备烧。 整个过程和一般瓷器烧制前的准备大同小异,但细节疏忽不得,否则必成废品。 林剑和小二耐心的等前面人起身走人,这才蹲在了摊儿前,林剑随手拿起一只茶碗儿,没怎么看,扫了一眼就知道是现代产物,离出窑最多也就五年时间,也敢摆在这当古董卖? 好歹后面加个零啊。 唉。。。这届摊主水平不行~ 小二有样学样,虽然他很想拿起那只茶叶末釉的双耳炉看看,但还是忍着翻看了几只不入流的仿品后,才装作很随意的样子抄起双耳炉。 在店里这么多年,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多多少少还是学到些知识的, 这只炉唇口外撇,身两侧饰耳成对,鼓腹、黑褐色圈足,通体施茶叶末釉,器形小巧,瞅着的确像是开门儿的宝贝。 不过趁着小二在把玩的时候,林剑也看了几眼,紧接着表情就冷淡下来,犹豫了一下,在小二耳边道,“敲一下~” 小二正看着起劲儿呢,加上身后喧闹没听清,“什么?” 林剑无奈的瞪了他一眼,加大音量道,“敲一下~” 这回小二听见了,他对林剑很了解,一听林剑这么说,就知道这只双耳炉搞不好有鬼。 抬眼瞄了下摊主,见他聚精会神的跟人谈价儿呢,没空注意这边,这才用食指骨节处轻轻敲了敲炉腹处。 好的瓷器或者说完整的瓷器,敲击后应该传出清脆、悠扬的声音,可这只双耳炉敲了几下之后,传出的声音并不脆,甚至有几分嗡嗡声,这不是釉或胎的问题,而是瓷器有裂缝,虽然表面看不出,但那种嗡嗡声就是瓷器与瓷器之间碰撞发出的振动声音,加之传导到瓷器内部空洞发生的共鸣。 林剑使了个眼神,低声道,“这炉动过手,不过修复的技术还不错,加上茶叶末釉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