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4章 椴木织 (第4/8页)
铁在烧制时的颜色也是不行的。我们也是从颜色来判断温度的。 现在,整个的制作过程差不多都是用机器来完成了。过去我们是用大锤嗵嗵嗵嗵地打制的。而现在,连创磨物件表面也有了砂轮机,既快又方便。 我们做的物件归根到底还是以手农具为主。现在,连农家都不用手去从事农业了,我们制作的工具再好又怎么样呢?没有人再用了。但要说手农具全都消失了倒也不确切,小面积的田间修整、耕作时,还会有手农具的用场,但人们也是买那种用完就扔的一茬性的农具,因为它们都很便宜。而像我们制作的农具,就是我刚才介绍的那种制作方法,出来的东西是要比一般商店里卖的贵一些。“源次锄”的价格不算便宜。 曾经找人帮着推销过“源次锄”。那人一听了价格马上说,“这可是全日本最贵的锄了”。 我们的“源次锄”一把卖九千日元(约合人民币600元),一般的锄,如果从商店里买的话也要差不多四五千日元。 手工制作的东西是受用一辈子的。这一点跟木匠一样。好的东西可以让你用一辈子,当然,也包括修了用、用了修的情况。工具,用得越频繁磨损也就越厉害,出现了磨损就修补,都是这样反反复复的。即便是现在,还有人会拿着30年前买的工具来找我修理呢。 干打铁的就是这样。 把锄摆放在壁龛里? 打铁作访今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呢?只要农具还有需求,作坊也就还会存在。但是,如果手农具真的没有需求了,我们就打些刀什么的。说不定还会有时兴把锄摆饰在壁龛里的那一天呢(笑)。 作坊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刚开始的时候,先有了小型的农耕机,然后又有了拖拉机,就这么着慢慢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农用机械。 现在我们打制的物件,从数量上看跟我父亲那时相比还不足1/10.作为一种职业是不能成立的了,事实上现在已经不成立了。所以,我们除了打铁以外,还要靠接一些像焊接铁架之类的跟铁有关的活计来弥补。翻开电话向导手册,在职业分类栏中已经找不到“打铁作坊”‘这一项了,它们都被“铁工所”代替了。我们作坊的名称没有改为“铁工所”,但也变成“锻工所”了。“锻工所”的意思是想告诉人们我们是打铁的作坊。但是,打铁的前景看来真的是不乐观。也曾想过干脆放弃算了,但又真是舍不得也不甘心。就这么将就着吧。想想今后是不是还有可能会好起来,答案又是否定的。 手农具是在不使用机械的情况下才有需要的东西。这么一想,我倒是曾经想过到孟加拉国去,在那儿的打铁作坊里指导他们打铁算了。但是,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原来在孟加拉,农具的制作规模是很小的。在那儿,更多的也就是铁匠拿着工具四处游走给人家修修旧农具什么的,作坊规模制作的情况少得近乎没有。这大概是因为农民没钱买农具吧,但听说他们的确没有好的农具。为了不使日本的打铁技术失传,才想到了去孟加拉延续,也想到了只要他们能使用我们打制的工具,这个工艺不是一样能保住吗?但是,那里的人们是绝对接受不了这个价格的。所以,出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越想越感到悲哀。打铁的作坊会完全消失的。日本正朝着这个方向走。但我还是坚持边干农业边打铁,就这样一直干下去。 镇上的工艺馆里展出的都是当地人制作的木制品、圆木简、舀子和蔓条的编制品。 长乡的作品是用野葡萄蔓编制的筐、手提包和篮子等。使用草和树蔓编制的东西在日本的各地都有,比如,用通草、葛草、攀缘茎草、木天寥草、紫藤等等,这些都是编制的材料。在这众多的材料当中,属野葡萄蔓最结实,也最不好处理。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用它编出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是既强有力又朴实无华。而且,用的时间越长,它还会更出光泽,更有味道。 从前,那些从事山野农活的人们都是自己从山上采回野葡萄蔓,然后动手编制一些用来盛柴刀、小农具或者野菜一类东西的筐子,这些筐子都非常结实耐用。 长乡的工作正是延续了从前那些山人们所做的。他跟他们一样,也是自己到山上去采回所需的蔓条,再用它们来编制笼子、筐子等。外形是根据订货人的要求来设计,有的要求很正规的,有的要求斜着编,有的希望用粗糙的蔓条,也有的希望编出细腻感觉的,五花八门。但是,他的编法却是很传统的。 长乡的家是从三岛阿的镇中心沿着大谷川一直向深处,一个叫间方的村落,房子就坐落在山的脚下。长乡工作的地方在起居室的旁边,是比起居室稍低一点儿、铺着木地板、正面是大玻璃窗的房间。在面向玻璃窗的地上放着几个坐垫,这儿就是长乡工作的地方。左边儿摆放的是编筐时用的木头模架,周围还有一些大小不同的。右边儿,那个架着台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