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一章 郑旦往事 (第1/2页)
赵青点了点头,示意郑旦将话说下去。 郑旦平静道:“过去十六年,我都生活在句无大邑下辖的苎萝村,跟着我阿父家的宗族长辈居住在浣纱溪的东面。” 句无大邑是越国有数的大城邑,赵青自是知晓。 越国的城邑规划按的是大邑、大县、别县、大郡、小郡,从大到小一共五个等级。春秋时期,县大于郡。 她现在所处的舂泉邑,只是一座别县,又称小县,远远无法与城墙周长可达数百里的大邑相比。 郑旦生活在大邑下辖的村落,生活条件不说有多好,至少不算差。真正的穷乡僻壤,人人面黄肌瘦,是不可能诞生出这种绝色美人的。 郑旦的语气平淡如水:“我的阿父、阿母,分别出自溪东、溪西的两个不同家族。阿父是子姓郑氏,阿母是子姓施氏,双方的婚姻是两家所禁止的。” “所以在我与妹妹夷光出生后,村里人议论纷纷,指责这并不是正当的婚配,而是‘野合’。好在阿父阿母他们俩是真心相爱的,并不畏惧旁人的流言蜚语,用心养育我们姐妹俩人。” 一旁的赵青偏了偏头,完全理解郑旦言语中的意思。 周代的时候,制度上规定“同姓不婚”。《左传》中有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子姓郑氏、子姓施氏两家既是同姓,郑旦父母的婚姻自然不被旁人祝福。 这里的“野合”,则指不合礼制的男女关系。最有名的例子便是孔子,叔梁纥与颜徵在野合而生孔子,两人一老一少,不合礼教,故称野合。 周礼禁止了一堆可能不利于后代的婚姻关系,本意是为了优生优育。 但实际上,两家不通婚的时间也不知道有多少代,根本谈不上近亲,也不会有什么危害。 “但好景不长,在我两岁多的时候,阿父受征入伍,最终死在了吴国人手中,阿母在得知消息之后,忧思成疾,半年后便病逝在家。” 郑旦的手指无意识地攥住衣裙的边角,语气出现了起伏。 “阿母去世后,两家出现了断交,我被接到了郑家,妹妹则被接到了施家,且都被改了名字。等待着我们不是亲族长辈的照看养护,而是双方家族共同的冷漠对待。” “虽然隔着一条溪水,但年幼的我明白,我生活在阿父的家族,已经如此苦难,妹妹待在施家,所受只会更甚,心中日夜艰熬。” 跟自己的出身很像啊,都是早年丧父,与吴人有着大仇。赵青默默想到。 为了否定这段不被认可的婚姻,郑旦、西施被她们的家族从正常的女子称姓改为了称氏吗? 宗法礼制对女性的要求,一般比男性更苛刻,西施住在她母亲的家族中,自然会受到更多的磨难。 “那一天晚上,我发了热病,迷迷糊糊向着溪水边走去,想用凉水压住体内的热气。倘若不小心落入了水中,也算是一种解脱。” 突然间,郑旦的双眼泛起了一片光亮。只听得她继续道: “在离浣纱溪还有五六步的地方,我昏迷倒在了地上。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有一个慈祥柔和的声音在我耳旁响起,说有一个可以改变我处境的机缘,问我想不想得到。” “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我当然答应了下来。于是,一瞬间,我身上的热症尽去,且莫名便通晓了文字,脑海之中还出现了一幅标明了一处地点的地图。” “半个月后,趁着看守村口的老郑头出门买酒的时机,我一个人溜到了村外的一座山谷之中,在石缝中翻到了两张记载了修行法诀的金箔。” 绝境中遇到送宝老爷爷吗? 赵青眨了眨眼,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大好事,但老爷爷不去找别人,却找到了郑旦,大概率有着背后的目的。 另外,一共两张金箔,郑旦、西施,一人一张吗? 只听郑旦轻声讲述道:“找到了传说中的神功妙法,我自然是兴奋不已,当即展开第一张金箔,开始了修练。没有想到的是,在修行方面,我竟然算得上是一个小天才,仅仅半天工夫,便成功入门了。” “很快,出来搜寻的族人就把我抓了回去。但我心中并没有多少慌忙,只因我明白,要不了多少时间,家族里那些人,便都会被我远远超越。” “几个月后,无意间,郑家发现了我在练功的情形,确认了我的天赋,开始把我当作家族中的核心,投入